查看原文
其他

对谈12位设计师,横跨十年的“设计复盘”

观察设计进化的 安邸AD
2024-10-05

2013年,设计上海举办首届展会;同年,《安邸AD》首度推出中国版AD100奖项。此后十年,设计在中国经历了高速发展,作为见证者,我们也带着自己的觉察参与其中。十年前,本土以及国际设计师在探索什么?十年后,他们又有哪些思考?以“十年”作为一个阶段,我们找到了在设计领域深耕多年的12位/组设计师,回首昨日,并展望未来。




十年前,设计师Tony Chi季裕棠在设计上海创办时便受邀作为演讲嘉宾出席,今年,他再度前来分享关于设计的思考。他说,回首十年,中国设计领域进步喜人,而从个人而言,他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画框中是他在15年前设计的伦敦瑰丽酒店。



您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项目是上海柏悦酒店,完成于2008年,在此后的15年中,据您观察,中国设计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20世纪90年代,我便开始参与筹备柏悦酒店。与当时相比,中国设计与建造的品质、效率、资源、专业度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飞跃。设计师可以落地在过去无法实现的想象。


十年前设计上海首次举办时,我受邀演讲,但那时的我感觉自己与听众没有太多“连接”。近年我对中国内地的私宅项目更感兴趣,也让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流发生。这一代中国私宅主人游历四方、眼界开阔,他们的品位远超我的想象。艺术、生活、美食......我们无所不谈。与他们对话,向他们学习,也让我更了解自己作为华人的“根”。



上海柏悅酒店是Tony Chi季裕棠在中国内地完成的首个项目。“酒店筹备与建造周期较长。在过去30年中,我在中国内地落地的项目只有五个。如今我对中国的私宅项目更感兴趣,为业主打造家,是一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过程”。设计师说道。


作为一位成长于西方环境中的华人设计师,您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家?


我的团队正在建造一座私宅,这个家从零而起,对我而言,是在为一个家庭建造“基石”,这种“基石”是无形的。主人在此养育子女,家庭开枝散叶、落地生根,它可以成为代际之间的扎实纽带。


与西方很不一样,中国人讲求的礼仪与款客之道多在餐厅中发生。通俗而言就是“吃、喝、乐”,这三件事情都围绕餐桌展开——餐厅空间也常常是我为中国屋主设计住宅时的切入点。



建造一种“基石”,这听起来有些抽象。您在中国的私宅业主,都是慕名询来的吗?


我喜欢抽象的概念。难道一切都应该非黑即白吗?好比一个灰色,其中黑与白的配比各占多少?我着迷于这种抽象的模糊地带,它打开了想象的空间。我对私宅项目非常挑剔,业主都是相识多年的友人。打造私宅时,设计师需要去了解主人的生活——我对你的生活感兴趣吗?你愿意把个人生活与我分享吗?大多数时候我不感兴趣,选择不去了解。我已经不年轻了,我要给自己任性的空间。


由Tony Chi季裕棠担纲翻新的纽约瑰丽酒店(The Carlyle, A Rosewood Hotel)。这里是客房。

设计酒店时,华人建筑师Tony Chi季裕棠以其一丝不苟的笔法、对细节的考量,以及对不同文化精准解读闻名。他与我们分享,中国设计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他如今更乐于设计私宅,因为这更能激发交流的火花,在与业主相互对话与学习的过程中,他坦言对自己的文化本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继2021年的「憧憬」、今年早些时候的「雨後」之后,卢志荣呈现自己的又一力作:「插曲」,它创作于2019年末2020年初,是卢志荣在疫情最严重时期构思的第一个空间装置,但直到现在才在2023“设计上海”公开亮相。角落里的戏石屏风是卢志荣创作于十年前的作品。



您似乎从设计师转向了建筑师身份,2023年“设计上海”您带来了作品「插曲」 ,您想以此讲述什么?


生活的幸与不幸总是彼此交叠的;从事设计并不能彻底地帮助我们延续或改变人类面临的境遇。在过去摇摆的几年里,我发觉设计没能够帮助人们避免遭受苦难。我跳出自己作为设计师一贯的视角,尝试创作公共空间里的装置作品。我期待它们与人产生共鸣——不论是当你需要情绪上的解脱,或寻求片刻的安宁或疗愈心灵,抑或需要乐观能量,它们都提供了完整的空间体验,让人再次感悟真相同时磨砺感官。



 「憧憬」「雨後」以及「插曲」,它们构建出了虚实相生的场景,仿佛拥有精神性的“氛围建筑”,是什么促使了您从“造物”转向这些创作?


在困境面前,我们更需要的是一股唤起力量、指引方向且鼓舞人心的精神。不论是椅子、桌子、灯、器皿,或是空间与建筑,它们的背后都凝结着创作者的沉思与善意姿态。好的设计,皆忠实于造福生活。



从2013年至今的十年间,在您的观察中,人们的生活与设计产生了哪些变与不变?


许多人变得更敏锐,更见多识广;不被外在所惑而是触碰实质,鲜少盲从而忠于自己……不胜枚举。尤其这十年里,很多人意识到家具展厅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家”该有的样子,他们寻觅着,反观内省,最终找到了那个真正的“家”。十年也好百年也罢,这般对永恒的寻求都不会停止。另一方面,我们能轻松迅捷地抵达世界不同角落,却梦他人之梦而不再关切自身,选择了一条看似捷径,实则更为曲折的自我实现之路。


抛开当下关注的“绿色设计”来看,不论何时,我认为设计的根基从未改变,它始终拥有崇高精神。设计让我们接受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设计也让我们表达善意、探寻可能与收获希望。


「插曲」以层层叠叠的屏风围出一所虚实相生的空间,一段与空间联系紧密的插曲萦绕其中。这一艺术装置结合了木作工艺和电子技术创新,架起一座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插曲」以木质屏风构筑出一座修长的矩形空间,身处其间,每叠屏风上刻着以壁龛扩光的矩阵,光影浮动,乐声悠扬。作品邀请观者步入自行探索创意能量的场域,亦是卢志荣在人与人、思想与思想之间构筑的桥梁。





梁志天Steve Leung是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的首批国际设计师之一。“2013年,我以首位华人设计师的身份加入商业地产品牌YOO,并出任Steve Leung & YOO创意总监,同年为品牌推出位于香港的首个住宅设计项目YOO Residence。通过结合时尚与经典元素,我运用现代手法打造舒适且富有个性魅力的生活空间,为户主打造充满惊喜的型格居住体验。”他与我们分享了十年前的力作。



您在2000年进军内地市场,在内地打造了众多顶级住宅项目。2013年,设计上海举办首届展会,此后,华裔设计师和中国原创设计也进入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回望过去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转变?


在过去几年里,我观察到一个微妙的变化,人们从追求单纯的物质享受,转向追求更全面的生活方式。人们非常注重生活质量指标,如新鲜空气、充足的自然光和绿色风景。公众对"健康"的认知变得更加重要:"健康"不仅包括个人健康,还包括周围人、住所、社区乃至整个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健康。人们也因此对"生活品质"的定义变得更加广泛和深远。这种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包含精神上和持久性的、前瞻性的追求,甚至考虑到下一代和未来的需求,或者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梁志天Steve Leung在北海道二世谷打造的“OOAK Niseko”,其中“OOAK”是“one of a kind”的缩写,意为独一无二。


在 2010 年之后,您开始广泛地与国际顶尖设计品牌合作。您认为这种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望跟内地市场的崛起有无关联?您如何用自己的美学语言去回应?


东方和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例如在家庭观念、人际关系、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经济上,东方和西方的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望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成长于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一方面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有较多机会接触西方的信息,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更新的方式传播到国际的舞台。我与许多意大利品牌合作多年,如:Bisazza、Flou、Fusital、Medea 1905、Visionnaire等。我认为设计具有打破界限的力量,设计的语言是共通的,通过跨领域的合作,我们得以用设计传承文化、交流思想、探讨未来。



除了自己的创作,您还在关注什么?您觉得未来中国家居与生活方式的大趋势是什么样的?对新生代设计师有什么建议?


我一直都在关注中国设计的发展,作为设计师,我希望能呼吁大家思考设计的本质。近年来,随着中国各类设计奖项的逐渐成熟和扩大,有些设计师更关注于利用设计满足自己获奖,极力做吸引眼球的设计,而未有真正了解客户和用户的需要。我希望设计师能更多思考设计的使命与初衷,需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设计师必须坚守原则,才能作出更好的设计。


梁志天Steve Leung为广州南天名苑打造的室内设计,通过“大道至简”,回归初心,让更珍稀的材料、艺术绽放本真的光。

梁志天Steve Leung对中国居住者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出了褒赞——人们对“生活品质”不再局限于物质,而延展到精神与环境。同时,他也呼吁设计师同僚坚守原则,更多地思考设计的使命与初衷。




设计师谢柯与自己十年前在丽江设计的客栈“无白”。2013年,在外界看来稳居山峰的谢柯再次出走云南,只因他发现好的设计难以留存在世。他开始设计一个完全不赚钱的项目,即位于丽江束河古镇的客栈“无白”,他后来一系列作品的雏形正是在这里初露端倪。“我找回了从前合作的工匠师傅,把他们带到束河。整个项目只是从一张平面图开始,完全没有立面图,我直接在现场调试。我花了大量时间待在束河,又找到了那种简单质朴的感觉。”谢柯设计中的简单质朴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2013年至今的十年间,在您的观察中,人们的生活与设计有哪些变与不变?


这十年间,社会和科技都在飞速发展。如今我们到哪都离不开手机,这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也捆绑了我们的天性,驱散了我们对“真实”的感受。所以我在项目中会尽量节制地使用科技和智能化产品,让人能够回归细腻的生活感受,和自然产生真实的接触。技术的发展不能干预生活,而是要引导人们向善生活,更可持续、更有意义的生活。



十年前的设计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十年后的今日亟待设计去解决的生活的问题又是什么?


那时候的很多设计是浮于表面的,缺少了“人”的存在。你感受不到那些设计中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设计谈得太多,而我们对生活本身却思考得太少。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就一直强调人和空间的关系,人的需求与情感,人在空间中真实的生活和日常。如今,大家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奢华的设计品牌和大师产品也很多,但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好像还只是在拼凑。设计师要主动去理解生活的意义,回到生活的本质。



这十年里设计的变迁让您思考了什么?


建筑、室内和家具设计界有大量风格和形式化的表达,对这些标签化后面的内核却关注得太少。我认为不管设计风格和趋势如何变化,空间设计不能摈弃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本质”“简单”“讲究”,说起来容易,研究这种生活方式的路途还很漫长。


谢柯从建筑师、设计师更从自己作为重庆人的城市记忆出发,结合在地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习惯,同时纳入对地貌的考量;将这些一一写进湖广会馆片区这两栋老房子的建筑与设计的新脉络中去。图片来自尚壹扬设计,摄影师:雷坛坛JLAP

设计师谢柯今年在重庆完成了对湖广会馆片区两栋老建筑的改造。谢柯希望它能唤起人们的情绪感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痕迹,新与旧记忆的交织。他说道:“设计是为了让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多融合,我们希望这些新生空间能和城市本身的故事产生亲近的关系,而不是分离和割裂。”






吴滨以“摩登东方”的美学语言广受欢迎。殊不知,这个概念起源于十年前他为自己设计的家(相框中图)——“这是我在2010年构思并设计的家,是我自己的家,回头再看,这座房子也是‘摩登东方’理念的起源。步入这个三面都是落地玻璃窗的家,室内与户外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通透是这所房子的一大特点,但也不知不觉成为缺点之一。于是我在最外层设计了一道屏风式的矮墙,入口平台的处理引入东方园林设计的回廊、屏风等元素,使这个家隐匿于郁郁葱葱之中,我称它为‘森林里的玻璃屋’。” 



您始终坚持“摩登东方”的美学语言,并完成了众多顶级私宅项目。回望过去十年,中国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转变?


从2010年在设计自己家的时候,我开始思考真正的设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当下中国人的居住应该是什么样的?十年前大家可能更多的是在追求风格,但我发现任何一种生活其实跟风格没有太大关联,生活的本质可能是寻找一种幸福感,幸福感的来源又关乎到文化的来处,关乎到你自己的定位,又关乎到一定的安全感。现在看来,过去的判断还是符合如今行业趋势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好的设计一定是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大众对东方美学设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无间设计的最新项目:位于WS SPACE無集空间二层的HAI SHANG餐厅。


由空间设计起始,您发展出了自己的家具与家居设计品牌,对比自己十年前和今天的作品,它们有何延伸与变化? 


回过头来看自身的设计旅程,从一开始的学习阶段,到热衷于Art Deco时期,再到“摩登东方”概念的提出,我觉得这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设计中,我们把东方元素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来做,而不是把它当做西方凝视下的表浅异域风情与装饰元素,“摩登东方”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


我们的最新作品是位于WS SPACE無集空间二层的HAI SHANG餐厅。我们不断思考“反常合道为趣”的可能性,在上海这座文化肌理丰富的城市中,藏身于喧嚣之间,营造了一种停顿,构建出奇异而陌生的空间。在幽暗的场域中朴素自然的色调,唤起海上芦苇丛的记忆,营造“似曾相识”的空间场景。



除了创作,您还在关注什么?您觉得未来中国家居与生活方式的大趋势是什么样?


未来的空间设计与生活方式,一定是一种涵盖全维度、全场域的设计体验。前些天新发布的Vision Pro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我认为未来会是一个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并发的时代。就再拿无间设计的最新作品HAI SHANG来说,我们希望将用餐体验打造成一幕多维感官体会的戏剧。在黑色木墙与幽暗灯光营造的空间里,感官记忆将变得更清晰而丰富。而在食材本味的探寻中,建筑空间结合主厨Eddie的定制餐点,各自用心,相映成趣,实现“食材”与“场所”在重组之后的呼应关系,菜品层层递进,让宾客也成为空间氛围的一部分。 


从空间到器皿,再到餐食,HAI SHANG餐厅有意让“场所”与“食材”发生呼应。

设计师吴滨坦言,“摩登东方”美学语言的演进曾经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他始终把东方元素作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进行对待,而不是把它当做西方凝视下的表浅异域风情与装饰元素。





品物流形PINWU成立融设计图书馆后,“纸”是早期研究对象,相片中,他们携带研究成果“飘”椅亮相米兰。



自从在2012年发起对传统手工艺解构并再创作的“融”设计展,继竹、丝、土、铜、纸五种材料研究,以及榫卯、着色两种工艺研究之后,今年呈现了“融·编织”设计展。伴随“融”的发展进程,中国大众对手工艺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中国大众对手工艺的态度的变化,侧面映射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在2012年,人们对手工艺的关注并不高,但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中国文化自信的崛起,人们对手工艺的追捧一路上升。即便在新能源汽⻋领域,品牌也在设法结合传统文化让形象崛起。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我们都会感觉到传统手工艺距离我们更远了一点,但传统手工艺永远不会消失,它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手段。但是它需要流动,它不能故步自封。传统手工艺需要被平视看待,不需要过度夸大它的地位,也不需要无视它的存在。


“融·编织”设计展展览现场,作品“草本再生”来自建筑师、设计师柏振琦。


对比“融”如今和十年前的工作,产出发生了什么样的迭代? 


融设计图书馆对手工艺的研究深度一直在挑战我们自己的极限。十年前,融设计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是收集材料和工艺,按照区域进行整理,做田野调查。而今天,在全国手工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展开纵向课题研究。编织研究持续了三年,并且和江南布衣的“布尽其用”研究计划携手展开五年合作,以期对中国传统面料工艺进行垂直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图、研究报告和样品。分解越细的工艺和材料,越容易被设计师再次应用。也越容易实现工艺和材料的跨界实验。



你认为中国原创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作为设计师应该怎么做?


在我看来,中国原创设计的最大挑战,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当经济慢下来,当设计师不再拼死平活忙商业项目,原创设计才会有机会发芽生⻓。因为原创,不是甲方思维,而是设计师思维。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但我们所经历的任何时刻,都是唯一的“此刻”,我们应该珍惜,去拥抱变化。在我们的工作领域,对传统工艺材料的探索研究是唯一不变的;有所变化的是我们的设计方法、设计手段、设计内容……


“融·编织”设计展展览现场,这组作品名为“缕”,出自设计师谭颖君之手,采用瓷泥制造,通过粘土细丝来表达几何结构的简单性。


“融·编织”设计展展览现场,悬挂的装置作品““金属森林”采用回收库存纱线与金属打造,针织设计师、艺术家徐燕辉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呼吁人们重审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地面上摆放着设计师曾静华打造的弹弹笼凳,以弹簧钢与户外绳索制成,灵感源于传统渔具地笼。


融设计图书馆对手工艺的研究进入第八年,打好了材料与工艺收集的的基础,如今来到垂直研究阶段。在张雷看来,分解越细的工艺和材料,越容易被设计师再次应用。也越容易实现工艺和材料的跨界实验。






“这把Angela Chair诞生于2011年,其靠背造型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思维。Angela Chair的独特曲线在传递优雅气质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思考。”周宸宸与我们分享了十余年前的作品(右下),今天依然经久耐看。



你在2012年成立工作室,酝酿数年后作品诞生。站在今天回看当时的创作与思考,有什么延续,又有什么变化?


回看当时的创作与思考,我保持肯定。对比将十年前,现在的我对世界的理解是更加明确与深入的,但依然能折射出做不同设计时的不同想法,这种状态是延续的。进步之处在于,今天在做设计的时候,我想要解决的问题的维度更加地深入。


周宸宸个人品牌Frank Chou Collection展位现场,呈现了若干新品,包括此次展会期间首发的Page台灯,以及品牌首件行为引导性的设计Balance哑铃。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原创设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状况。你在过去十年中遭遇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机遇和风险共存必然是一种常态,在这种环境下,你认为什么是适宜的出路?


十年当中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自己,来自于对自己的怀疑。我主攻产品设计领域,这是中国新兴的、将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细分领域。即便大环境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它的成长动能将远远抵消相应的风险。所以我们只需要把本职的工作做好、做对就可以了。



你对中国原创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的发展阶段的判断一直比较审慎。但看到不断涌现的新作——如由你策展的"Talents"单元中作品,以及新思维、新的经营模式,你有什么新见解吗?


我觉得这两个状态是绝对不冲突的,永远会有新的思维和新的经营模式出现。因为单纯去创造一个新品其实并不难,困难的是它是否可以真正被这个社会接受和运用。同时,从另外一个指标来看,如果我们中国的原创设计产业发展到了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时代,那新思维和新的创新模型的数量级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一个市场而言,将会远远多于现在的数量。


周宸宸同时也担纲「Talents」单元策展人。该展位呈现了获奖工作室MMR STUDIO的金属与毛毡作品。SLICE SYSTEM是“城市切片”系列延伸作品。切片将象征着城市工厂的圆管重构,通过一系列精密工艺的拉伸、旋转与切割,形成了更符合当代城市空间情景的“新基本元素”。


envy envy也是「Talents」单元的获奖工作室之一。“垮”系列由设计师卜佳新亲手打造而成,他有意对笔直的线条与造型进行扭曲与破坏,构建具有雕塑美感的家具——“垮,但是有力量!”

设计上海走过十年,周宸宸从新秀成长为挖掘新秀的策展人。他对中国原创设计产业的阶段持审慎判断,同时也展现乐观态度,期待新思维和创新模型在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中百花齐放。





图为陈旻与今年设计上海的新作Gong Shelf工字架,它通过将多个“工”字单元组合搭建,即可生成能够无限延伸的展示架。架上放置着的杭州凳的照片,两件作品进行着跨越时间的对话。迄今,陈旻创作出第一个杭州凳的working prototype(产品原型)面世已有十年。



您此次带来新作也参与了展陈空间设计,neooold 新开物讨论的话题似乎变成了“造物亦造景”,是什么促使了这一改变呢?


我一直对建筑设计保有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平时创作的重要养分。中国古建筑是基于木材而发展的,建筑中的“大木作”是影响中国家具设计的最直接因素。沿袭建筑而来的“小木作”,到明清因材料的改变促使形式升华,明式家具便由此登峰造极。这些物发展的脉络一直以来都在我的脑子里计划着,只是需要时间来实践和输出。



设计以及造物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十年后的今日,设计造物之于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物体是塑造场所精神的关键因素。人生而造物,只是尺度或程度不同而已。不造物,人可能就和动物难以区分。我觉得以我的经验,尚不能归纳意义这样明晰而深远的内容。在热议人工智能的当下,我在做的很多工作恰恰是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的手作。我无意加入预测未来的行列,却会继续深入的用手思考。



您认为设计界与手工艺术界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十年?


虽然手边的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被更新,但市场上并未因此而出现更多划时代的创造,有的是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社会也因为社媒的发展而越来越浮躁。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振奋并未相应的体现在设计中,或者说这样级别的设计少之又少。将来的创新会打破原有的分类壁垒而更具融合性。博众家之长也正是中华文化和思维之优势所在。


neooold新开物自开创之初,便是秉承着打破传统艺术、设计和工艺的界线,去探寻一种更融合的创新的展览单元。竹林丛生、曲径通幽的展陈空间是陈旻与自己的好友、建筑师陈浩如先生共同打造而成。


图为陈旻在本次展出的作品Uselessful 有冇用组画。从蝉联奖项到担任策展,陈旻与“设计上海”已合作数次。今年neooold 新开物携全新主题展“城中山林,卧虎藏龙”亮相,“林”好比是设计的“江湖”,而“虎”则是28组参展艺术家及匠人们与他们的作品涵盖陶瓷、紫砂、大漆、编织等优秀传统工艺。哪怕该展览单元已来到第四年,陈旻自谦说自己“才隐约窥见到一点端倪”。

今年是陈旻第一次将展览本身也作为一件展品来思考,他不仅深挖物的意义,也探寻物着构筑的空间、氛围与人的联结。“我一直想请建筑师们也来参与,看看这群一直熟悉包容人的尺度的设计师如何看待物与物、小物与大物、物与空间、物与人的关系。”陈旻说道。






设计师沈宝宏站在叠山搁架前,这是U⁺的经典作品,如今拥有了新的颜色选择。他手中作品的图片,正是十年前的叠山搁架!“诞生于2013年的叠山搁架,是U⁺‘致江南’时期关于‘园林’探索的代表作。元代画家黄公望《天池石壁图》通过层峦叠嶂的笔触营造山水意境,设计师将画中线条进行抽象归纳,在家居作品中表达远近、高低、连续舒展的意向。”



2008年,您在室内设计领域积累了20年的经验之后才创办了原创设计品牌U⁺,当时是如何下定决心的?回望设计上海创办以来的十年,中国原创设计经历爆发期,您有何观察?


创办U⁺,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冲动”,十五年前的国内原创家具品牌发展之路并不如当下般清晰。当时的我已经在室内设计领域工作二十余年,然而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对我说,如果可以去尝试做一些非空间类的设计创作,我也许会做得更好。所以身处抉择的十字路口时,我还是遵从内心的召唤,回到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现在回望那个时间节点,会发现中国原创家具正是在彼时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设计师不再闭门造车,会开始学习去关注市场、品牌,关注新材料、新技术的变化趋势。


U⁺展位现场,今年,品牌以更加开放、流动的空间呈现“静谧与光明”主题。


在U⁺创立初期,我们可以在设计中看到较为明显的东方/中式符号,而您的设计在不断进化,我们看到U⁺的近年作品在材质(面料)和色彩上变得更丰富了。转变是如何出现的?


近几年U⁺品牌在设计视觉上展示的年轻化和多元化,本质上还是源于设计逻辑的表达和拓展。U⁺虽然已创立了十几年,但其自我内心的设计活力与激情,从未随时间流逝而变化。当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年轻,而对于材质和色彩的应用更得体自信之后,作品的状态也更自由、年轻、开阔。



除了自己的创作,您还在关注什么?


我在每个阶段的关注点都有所不同。近期我相对更关注建筑、雕塑和艺术,以家具设计师的视角去感受,将产品自然而然地与之进行连结,很多美妙的转化也许就会发生于此。


作为根生于东方土壤的家具品牌, U⁺没有停止过对中式座椅的探索实践,新作融椅在造型上映射了古典的圈椅,而材料的选择让其变得更为当代、轻盈。融椅采用了不锈钢框架,椅面则由马鞍皮制成。

U⁺创始人沈宝宏从未放弃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但他同样敢于创变:U⁺新作中更加鲜活的形态与色彩,反映出品牌在静谧中对光明、生命力的动态趋近。






工业设计师Michael Young与他全新同名个人品牌的新品,他的右方是U烛台灯,他左侧为Joseph吊灯,下方靠墙的是Pyre置物架。架上摆放着Michael十年前设计的Moke越野车。2012年时,Michael Young受到委托,用旧部件从头打造一部Moke越野车。


从2013年至今的十年间,人们的生活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让你对自己的设计做出调整?


十年前,似乎人们相信只要我们足够努力且有好的想法,一切都能水到渠成。我猜,大概是人们对生活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已处之泰然。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对资源的迫切需求。2021年我曾打造出了一个系列,它未能在当时如期面世,也与带来本次“设计上海”的新系列截然不同。我得迅速把握新产生的设计问题,尤其是里里外外的制作成本,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十分消耗人的,但我在过去几年里学到了很多。



十年前后,设计的角色是否有所变化?


我不认为设计之于生活的角色有所改变,它始终是伴随我们进步、改善生活的工具。设计就像是玩3D象棋的变色龙。



早在2020年时,您就在深圳以“以变求存:设计的后丛林时代”为题,展开了就“以设计共建生存未来”的讨论。3年过去后,您是否更新了关于设计与生活的看法?


就我深处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不少设计产业依赖的基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产业链上下游、能源与材料和人工劳力。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彼此积极协作,寻找继续前行的方式。如果志同道合的人能在良好的时机在正确的地点相遇,那么就有了成事的起点。


回头来看,困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消极的。我们因此寻求化解难题的答案,团结起来保卫我们自己。我还记得,形势明朗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间全新的办公室,我实在太怀念办公室里的白色桌子和办公椅了。我们还做了一间会议室,可以自在活动,来这办公就像来到另一个家。另外,我发现客户也变得更为开明,为未来考虑共同福祉。


此次于2023“设计上海”全球首发的Michael Young的个人同名家具品牌,是专属他本人的天地,Michael为此倾注了自己深信的所有创意,并将它们付诸现实。左侧的Sheffield沙发是Michael对源自英国的经典沙发Chesterfield的巧妙转译,中景放置着Joseph落地灯,灯的左侧是Metamism边几。


Michael Young依旧坚持以实验与创意驱动设计,推崇功能至上,将设计的极简外形与活力氛围相结合,更不断挖掘技术为设计带来的丰富可能性。

Michael Young真诚地讲述了人与困境共存的状态。变或不变,未来几何,他始终相信设计并以此化解难题。如今Michael相信,他的个人品牌能在企业对企业与零售模式中取得一席之地。新系列有的讲述着他对自己本国文化的传承;有的则了延续他过往设计风格,就像那件可充电的U烛台灯,Michael笑言:“想象我穿着睡衣、拿着烛台在家里走来走去的样子,这可不是时髦的狄更斯吗。”






“这幅手稿其实是在1993年完成的,当时英航开通了直飞北京的航班。我和一群艺术家受邀来到北京。我在北京四处游走,用画笔记录途中有趣的见闻,这是其中一幅,是一个蒙古包。”桑德拉·罗德斯女爵(Dame Zandra Rhodes, DBE, RDI)对中国的土地始终向往,早在1979年便来此旅行,这次合作也让她兴奋不已。



您与中国的结缘从何时开始?那时对中国有什么印象?


我在1979年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我一直对中国充满美好想象,所以一有机会就来了。另外我和Michael Chow(周英华,周信芳之子,传奇餐厅Mr. Chow创始人)是好朋友,他给了我他在中国的哥哥的联系方式,我代表他前来“寻亲”,这段缘分非常奇妙。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再到今天,每次来中国,我都能看到巨大的变化,充满惊喜和快乐。



您与FULI富立织锦的合作是如何开启的?


最初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朋友的牵线。品牌了解到我对中国的喜爱,他们也十分欣赏我的作品,合作就这样发生了。每款地毯的纹样都富有故事,譬如由口红图案组成的“点妆”地毯,源自我在1968年设计的面料,如今是英国V&A博物馆的永久馆藏。“百合细语”地毯我也非常喜欢。1970年,我去日本旅行,好朋友三宅一生送了我一束百合,我当即就在素描本上绘出一朵彩色的百合,作为我们友谊的美好象征。三宅一生去年过世了,这个纹样也是对他的致敬。



系列诞生后,最令您惊喜的是什么?


这个系列的诞生历时两年,中间隔着疫情,所以创作过程中多是视频交流。但当我收到FULI富立织锦寄来的成品地毯后,真的太惊喜了!他们的工艺非常出色,蝴蝶结纹样上有起伏的肌理,仿佛随风飘动。我在家里放了许多,地毯、挂毯都有!


国际艺术织毯品牌FULI富立织锦携手英国面料设计师桑德拉·罗德斯打造“能量花园”系列,并于设计上海率先发布。这位82岁的时尚传奇曾为包括戴安娜王妃在内的诸多英国皇室成员与名流设计服装,也曾为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以及暴龙乐团主唱Marc Bolan等摇滚明星设计演出服。2014年,安妮公主在白金汉宫授予她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DBE)。

Zandra Rhodes精神矍铄,她的能量与标志性粉发也很难不为他人带去活力。在设计中,她希望通过明亮绚烂的色彩、富有趣味与自然气息的图案,为人们带来治愈,鼓励人们在当下多变的环境中保持乐观心态。






设计师杨明洁在他今年在自己的策展“消失的边界”,他身旁是采用拓扑结构的YANG HOUSE出品的“C”型椅。地面上依靠的照片是杨明洁于2013年时改造的设计博物馆,其原址本是一栋拥有百年历史的发电站。



您早期从事设计的时候似乎表达的是为使用者创造更好的体验,近年来不难看出您对可持续和环境友善议题的关注。您设计的出发点是否有改变或是调整?


参加过很多届“设计上海”,一直以来所展出的YANG HOUSE的作品都是在探索材料与工艺的创新可能。这当中包含传统的真实材料与工艺、现代的合成材料,以及当下的参数化设计与数字加工工艺。在数字文明时代,技术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新结构与形态,也诞生出新的美学价值:这不单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一种人类难以触及的复杂算法的特性。



从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等多面维度来看,当下设计之于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类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创造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更为友善,而非对立的关系。


当设计面对一个个体的人时,我会思考美学、功能、人机交互。当设计面对一个群体的人时,我会考虑用户与产品之间精神上的沟通,产品会体现某一群体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对应的便是产品的品牌DNA。 当设计面对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时,我会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设计应该向公众传播一种正面的社会启迪意义。 


我希望我所做的设计,能够对于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正面启迪意义,这是设计师存在的价值,设计不应屈从于市场与消费主义。



您认为设计界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十年? 


我觉得设计界的产生变化,一定是受外界的经济、产业、技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但设计师应该始终有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应该持有一种批判性的态度面对技术与社会的变革,设计的本质不会改变。在疫情之后的当下,技术的变革对于设计的影响尤为显著,虚拟数字世界与真实物理世界的边界变得模糊,个体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传统设计流程中有近40%的工作可以用AI完成,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设计师。


展览《消失的边界》,看起来不太寻常物件与空间让人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这正是杨明洁从设计视角出发打造出一片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世界。图片来自设计师/事务所


图为YANG HOUSE的“莫比斯环”椅子,杨明洁借展览及其展出的设计讨论“边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边界,以及物与物、行业与行业的边界,这些都在虚拟数字世界被打破。图片来自设计师/事务所

技术与设计为人与世界带来太多需要适应的变化,它们是挑战,也是设计师眼中的机遇。“人与改变共存”似乎成为一种趋势,始终不变的是设计与技术始终是为了让人获得更好的体验、为了更有效的交流而存在。在真实物理世界不断地被数字化的当下,杨明洁相信那些不可以被量化与数字化的真实部分将显得越来越珍贵。



摄影 | 贾睿

造型 | 朱隽Judy Zhu、许佩佩、秦震

撰文、编辑 | Sangyu、Simona

视觉设计 | 舒宁

实习编辑 | 林小涵

隐世之邸 | Visionnaire:去自然里仰望天空,回家中探索“幽玄”

AD Solution|一口气看完今年最受瞩目的100件沙发和扶手椅

安东尼·葛姆雷:时间为纵,空间为横,构建“身体”的坐标

点击上图直达订阅小程序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夏季新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邸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